药师经全文
药师经全文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35集)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35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
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35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八十二页第五行看起,第五行,科题,「诲谕劝行」。请看经文: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我们今天读这个经文,就能想像到世尊当年在世,他在讲经教学,慈悲到极处。佛已经证得究竟圆满了,为什么还要教化众生?而众生又不听话,让我们深深感触到,古时候老师喜欢教学生,为什么?学生好学,学生肯学,学生知道感恩,现在不然了。

我学佛那一年我二十六岁,接受方东美先生的教诲。我跟他的缘也非常特殊。我是从小,可以说长大了,都在失学当中,没有正式进过学校。

这一般学校只念到初中毕业,高中念半年,因为战争又失学了,以后再也没有读书的机会了,苦不堪言。年轻喜欢哲学,认识了方老师,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知道是家乡一位大德。他是桐城人,我的老家在庐江,我们相距很近,不远,我的老家跟桐城是邻县。我写一封信,写一篇文章,向他请教。缘就是这么结上的。方老师召见我,在他家里见面。我是想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他告诉我,现在的学校,现在,指六十六年前,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了这个话,以为老师完全拒绝我了,心里当然很难过。老师也看到了,最后老师告诉我,这样好了,你真想学,你到我家里来,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我给你上两个小时课。我的哲学是在他家学的,学生只有我一个,老师也只有一个。

我这一生第一个就是感恩他,没有遇到他,可能我早就不在世间了。为什么?我自己晓得自己短命。很多人给我看相算命,都告诉我,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很相信,我不迷信,那个时候我年轻,我认为是遗传,最近的三代,我的祖父四十五岁过世;伯父,我父亲的大哥,也是四十五岁过世;我父亲四十五岁过世,这三代寿命都短。我相信,我一点不怀疑,我也不害怕。能有机会学到一点是好事,老师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那个时候我很怀疑,我们概念当中认为佛教是宗教,宗教等於是迷信,迷信怎么会有哲学?老师告诉我,你还年轻,你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个话我从来没听说过。他告诉我,我不怀疑,我相信,老师不会欺骗我。告诉我,大乘经典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这样跟他学佛了,他是我学佛第一个老师,把我们以前错误的观念(想法、看法)洗刷清除了,建立一个新的观念,向佛学习,因为佛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

我们这部哲学概论讲圆满了,我非常感谢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我认识了章嘉大师,离开方老师大概两个月,时间不长,紧接著认识章嘉大师。所以我佛学的根柢,章嘉大师奠定的。我跟他三年,我跟方老师大概是四、五个月,时间不长,跟章嘉大师三年,基础他老人家给奠定的,学习的理念方法都接受老师的指示。老师圆寂了,我跟他三年,三年之后他老人家六十八岁,我跟他的时候他六十五岁,六十八岁他老人家圆寂。我一年之后辞掉了工作,亲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这是个在家的佛弟子,通宗通教,显密圆融,稀有难逢的大善知识,我们有缘亲近了。我跟他十年,经教是在他的会下成就的。在台中第二年我就出家了,三十三岁。三十二岁亲近李老师,三十三岁出家,三十五岁受戒。受戒之后我还住在台中,一直跟到李老师满十年,我才离开。讲经,我出家的那一天,就等於开始讲经,白圣老法师邀我到三藏学院,给学生们上课。这是剃度的第二天。可以说,我的一生从事於佛陀教育工作。以后遇到韩馆长,这一家人的护持,照顾我三十年,根深蒂固,她往生了。我离开,我们这样子离开分手,我走向了国际。在国际上那是旅游,那是跟大家广结善缘,提升自己,终於明白了,明白之后发愿学释迦牟尼佛。这也是章嘉大师的教诲。

我的寿命也只四十五岁,所以我相信。在仁王护国法会上,我见到了甘珠活佛,也是老朋友,但是很久没见面,承蒙他告诉我,跟我讲,你的命运转变了。我说怎么转变的?他说你这些年讲经。那个时候我讲经十二年,也就是出家十二年。章嘉大师教给我,走释迦牟尼佛的道路,现在没人讲经,要发心讲经,因为发心讲经寿命延长。延长多久我不知道,甘珠大师告诉我,很长,他说你的寿命很长,福报也很大。那个时候谈不上福报,只可以说是免於饥寒,能吃得饱穿得暖,也没冻著。

我们这才想通了,因果的教育,这个事情重要,没人做,我发心来做,可是没有寿命,佛菩萨把寿命延长了,延长了一倍,四十五加四十五,九十。我今年九十一了,应该走了,今天第二个任务来了,也是大事,不是小事。大家都不学文言文了,实际上我也没学过,只是有老师上课我听过几堂,真正听课是在台中,李老师一个星期讲一篇古文。我在台中住了十年,《古文观止》从头到尾听了一遍,没下功夫,没有认真学习,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经典上,只是上国文课去听听,对於这方面的知识有一点,功夫完全没有,一篇古文也没背过。有讲过,自己没有背过。

所以读到这个经文,我的感触很深,佛菩萨太慈悲了,模范老师,老师对学生『苦心诲喻』。教给我们什么?给我们讲经说法。『经法』是教材,是教科书。经是智慧的承传,法是修行的门径,让我们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只要肯依教奉行,『思之』是经教,『奉行』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经文对我来说,我很感兴趣,不知不觉也做了六十六年。这六十六年,真的是经上所说的「如贫得宝」。

现在又有一桩事情给我做的,培养继承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哪有这种能力?我有这个心愿,所以多少年来看看有没有缘分。前年到英国访问,遇到威尔士大学校长,缘遇到了。我们两个谈得很投缘,第一次见面就谈了三个半小时;第二次他到香港来看我,在我这住了五天;第三次我到学校去访问。我们认识一年三个月,就真正签署了合办汉学院的合同。汉学院这个月正式开课了,这一次的开课,是对老师的师资培训班;对学生开课,招生,对学生开课,预定在今年九月。这是一个使命,还走不了,寿命还得延长。我想至少五年到十年,这一批学生才能培养出来。我的目标不大,只希望培养三十到五十位汉学的老师,承传中国五千年文化,不能让它断层,把中国儒释道三教都恢复起来,我的愿望就足了,一心一意归心净土。

归心净土,过去李老师劝过我,忏云法师劝过我,我都没有接受。什么时候真正发心修净土?讲《华严经》,讲《四十华严》,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读到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受很深的感动,把经教放下了,一生最喜欢的《华严经》、《楞严经》放下了,来学《无量寿经》,真的讲《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所说的修行,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就是我的一生。

这一生当中,诚如章嘉大师所说,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章嘉大师教给我,最高享受的入门,你怎么样才能得最高享受?放下,看破。妙!放下,你就入门了;看破,你就享受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戒定,戒定后面就是,有戒有定,后面智慧就现前了。佛没欺骗我,老师没欺骗我。我真干了,真得到了。所以现在展开经卷看经文,有很深的感触,就像佛在我面前讲经说法,有这样的感受,字字句句都有不可思议的能量,帮助我提升。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世尊重重诲勉,唯愿大众奉持经戒」。经文上讲的「经法」,那个法就是怎么落实,怎么得到真正的受用。念老好,念老把法字换了一个字,换了一个戒,原来方法就是持戒。持什么戒?戒律太多了。我在三十年前,讲经劝勉大家持戒,净宗学人无论在家出家,认真受持五科就够了,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菩萨六波罗蜜;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够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这五科,你的戒就圆满了。从哪里做起?从净业三福做起。那三福第一福,孝亲尊师,从这下手。没有一尊佛是不孝父母的,没有一尊佛是不敬老师的。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重要,要从这里开始。父母、老师不在了,念念不忘,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在的时候有录像,常常回味看看。没有录像,供养照片,每天能够跟他见面,每天见面都想起他的教诲,好学生。

让我们深深感触到,方老师为什么说,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学生没有把老师看作是老师,老师也没有把学生看作是自己传人(传法的人)。老师学了他要没有传人,他对不起他的老师,为什么?传到这一代就完了,下一代就没有了,这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老师传给我的,我至少要有一、二个传人,在一生当中修学跟我差不多的,最希望的是比我更好的,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对学生的爱护,把学生拉扬起来,让学生比我更好,我才对得起老师,才对得起学生。如果吝法教学生,我所知道的东西我教他一半,不完全教给他,为什么?怕他将来超过我,这是莫大的悲哀。他不知道,他要懂得因果他不敢做,为什么?这个因果是无间地狱。吝财,贫穷;吝法,愚痴,怎么可以这么做法!真正的好老师,好的父母,希望子孙一代比一代强,家庭兴旺;好的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都超过自己,自己的荣耀,不能不知道。

所以念老注解第二段里头,『吾哀汝等』,吾,释迦牟尼佛。佛看到我们,六道凡夫,可怜悯者,没有智慧,造作恶业,在三途受苦。他也没办法,也无可奈何,讲经教学天天给大家回向,希望大家有一天能回头,能接受大法。能遇到佛缘,佛菩萨保佑你,让你有机会接触真善知识。因为你能「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是对於经戒比宝还要贵重,宝只是财富,经教是给我们智慧德能,我们有智慧有德能,就能帮助苦难众生,这个功德多大,真的是宝。

注解第二段里,念老引《会疏》上说:「吾哀,如来大慈」。显这个意思。「汝等,所哀之机」,这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一切苦难众生。「五时调机,半满垂教」,调,调教,就是教导。机就是六道众生。佛讲经分五个阶层,看学生程度有浅深不同,有利钝差别,所以他教用五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华严时,最后法华时。也就像我们分等级,办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研究院。半满垂教,半,凡是没有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都叫半,你学到佛的一半,没有圆满。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圆满。这两句话都是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四十九年有五个阶段,叫五时。五时所讲的不一样,前面讲得浅,后面讲得深。阿含好比小学,方等好比中学,般若好比大学,法华、涅盘好比是研究所。这是佛的恩德,「故云苦心诲喻」。

佛用的这些方法,佛过世了,不在世间了,我们要想把佛教兴旺起来,都要懂得这些道理,懂得这些方法,也要办学。要跟这个时代配合,我们要办小学,要办中学,要办大学,要办研究所。帮助这些众生觉悟,觉悟就离苦了。离苦不是发财,离苦不是升官,升官、发财那是两码事情。孔子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财富,但是他最快乐,颜回连每天三餐饭都有问题,贫穷,没有地位,快乐不亚於孔子。所以历代相传,提起快乐都说「孔颜之乐」。用佛法来讲,佛菩萨之乐。成佛了,证得菩萨果位了,不必到法身菩萨,就能享受到快乐。快乐是心里头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处事待人接物没有对立,快乐。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不但没有报复,有感恩的心,他毁谤我的,指责我的,我要反省,我有没有做这些事情,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好!没有做,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不敢作恶;真有这些恶的时候,要改过自新。他是好人,他提醒我,我怎么能够跟他对立?你这个念头一转,孔颜之乐,佛菩萨之乐,你就得到了。所以一个人成功失败,成功是讲德行,道德学问,佛法里面讲证果,全在自己,不在外缘,外缘帮助你提升,无论是善缘恶缘,统统帮助你提升,你得大自在。只有感恩,没有毁谤,没有报复,你多快乐。

「苦心诲喻」,这前面说的。底下念老说,「盖谓如来大慈,哀悯群机」,不同根性的人,「苦口婆心,开示教导。五时说法,以调应诸机。教分半满」,半满是比喻,半就是没有完全教给你,你程度还不到;满是圆满了,你肯学,喜欢学,佛不离开你,「而随缘度脱。故云苦心诲喻,授与经法」。

下面佛又说,「如是所闻经法,悉应持思、奉行」。这句话非常重要,你能不能得佛法,你能不能享受佛法,佛法快乐,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首先救自己。自己的灾难没有救到,你怎么能帮助别人?诸佛菩萨,大阿罗汉,都是成就者,密宗所谓大成就者,乐在其中,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学了不能落实,没有把它变成我的生活,没有把它变成我的思想,你怎么能有佛菩萨的快乐?怎么样才能得到?做到就快乐。不要说太深,极其浅显佛教初学的经典,教初学什么?《十善业道》是教初学的,我们学《十善业道》,有没有把十善业道落实?不杀生有没有做到?不偷盗有没有做到?不邪淫有没有做到?身三业。你真能做到,清凉自在,一尘不染。尘是什么?烦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六尘指的色声香味触法,法里头还包括佛法。佛法变成我的生活,经典变成我的思想,你多快乐,你对於宇宙人生,跟佛菩萨一样的看法。落实在日常生活,过的什么日子?佛菩萨的日子,永远离开烦恼,离苦得乐。

末后佛又说,持思是思惟,想佛的教诲,这就是听经。经听一遍不够,我们现在根性不行,听了会忘记,年岁大了,记忆力衰退,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在中年的时候,记忆力都不错。跟李老师那个十年,记忆力非常好,听老师讲经,听他一个小时,我要把他所讲的重复讲一遍,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有这样的能力。现在不行了,现在记忆力衰退了,好在现在专心念佛,这个不会忘记。经典常常温习,跟大家、同学们分享。你们要学我的东西,我在以前所讲的这些经论要重视,现在听我讲经的,我们多半著重在怎么样落实,怎么样得到真正的效果,著重在这方面。也就是持是保持,不能失掉。思是思想,想想佛教给我的我要怎么落实,怎么样帮助别人。奉行,把佛所讲的变成我的生活,变成我的思想,变成我的工作,变成我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这就对了。

「持者受持,思者思惟。奉者信奉。行者修行」。修,修正。行,行为。我们举大的来说,身,杀、盗、淫决定不能做,那是不善的行,那是造作无间地狱的行,这个身的三业,杀生、偷盗、淫欲,杀、盗、淫,果报在无间地狱,决定不能做,不能不知道。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统统要断,要断干净,把它转变成智慧,就对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