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修发现一个问题:他周边的同修拉进佛门了,陆续也开始做功课,但是一段时间后就懈怠,最后就退出不再学习了。问这是为什么呢?
如我过去说过的那个例子,大概十年前认识一群学佛人,其中有一个女孩,也是才毕业参与工作不久的,后来有另外一个男的就很喜欢她,但是他不学佛。女孩来问我意见,我说如果他不学佛,可能就麻烦点,但她说“没关系,我希望能帮助他学佛!”果然这男的为了追这女孩,让干什么都行,都做。后来二人结婚了,就说尽量在家别念经,家毕竟是二个人的,要相互尊重,女孩一听也没什么不妥。等有了孩子,就把家里的全部带有佛教元素的东西都送走了,说希望孩子在一个没有任何宗教因素的环境长大。彻底把女孩学佛的根给刨个干干净净。对这个男人来说,他当初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姻缘,他求到了;那么佛教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不丢还留供着?所以从他的角度来说这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学佛的目的已经达成了。而对女孩来说,她帮助他人学佛的执着和对自己能力的不清晰,让自己后续学佛都成为未知数。
这个案例我大概前前后后说几遍了,为什么呢?就是很有代表性。我们为什么学佛啊?当被生活逼迫,被种种痛苦折磨,被各种各样的烦恼袭扰,我们投告无门,最后被迫走进佛门,求得了一丝的慰藉和温暖。可是当自己从低谷缓过来了,就不再需要佛法的帮助了,他认为自己还有力气可以迎接种种。
在某年的农历年前不久,一个人失魂落魄的进到了幻海迷局的群里,因为他家的生意被欠下几十万的外债,外债已经拖的危及了自己的生活,外款看不到希望,眼看年都过不去了。后来告诉他如何做,一个月左右事情解决了,资金周转也解决了,随后她还学什么佛呢?
就像有的人做持续的恶梦,长时间的失眠疲乏,有的人被病苦逼迫,有的人只是愁苦情绪无法排遣,最后走到佛门里,可是这种强度是不足以保障能继续学佛的,所以我们不是起高调,不是闲得没事干,在这叨咕叨咕像一群精神病,而是我们真的要把学佛的目标清晰再清晰,如果不能把学佛的目标拟定在出轮回的高度,学佛的动力都会随世间求索的满足而耗尽。
学佛的路在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会觉得好像佛法也不难啊,很简单,有什么的呢?但是越深入就会发现:佛法太深邃、太奥妙、太圆融;而我无法企及。所以越是对佛法认识深邃,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太浅、太薄,自己太渺小,就没有可能升起傲慢心,自己不知道的好多啊,怎么傲慢?
所以这路怎么走才会更顺畅,才会没有障碍,才会一路直取捷径?我觉得最首要是把自己学佛的目的清晰完整!如果没目标、目标太浅显、目标太容易达成,学佛的路都可以因为部分愿望的满足而戛然止步,或者一直盘亘在低位面的修学而迟迟上不了台阶。
有的人有强烈的执着:我就想看看佛法有效果没!拿一个事情去验证,这个事情解决了,佛法就是灵的;这个事情没解决,佛法就不灵!佛菩萨能惯你这个包吗?你拿着执着衡量佛菩萨,你那尺够长吗?
佛讲三乘:小乘、大乘、人天乘;或者细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或者如《法华经》最后三乘合一,只讲一佛乘。佛说这样多的乘是因为什么?就如《法华经》的火宅三车喻:你们出来玩啊,这有羊车、鹿车、牛车,只要出来就给你们!为什么要拿三辆不同的车提供给孩子?是因为孩子各有所需,俗话说众口难调,只提供一类就容易造成有人不满意的情况,不能更多打动对方的心。
所以学佛的路程目标,一定要有大目标,还要有小目标,还要有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学佛的终极目标一定是成佛,如果这个心都没有,或者不认可,你不是学佛的,佛没你这样的弟子。大目标当然就不合适随时见效果了,需要努力很久才见效的,所以我们就要在其前设立小目标。比如现在的小目标,有的人设立为开智慧,有的人觉得开悟很重要,有的人觉得修行破我见、我执、我相很重要,这都可以!
但对净土学佛人而言,不应该把如此这些作为小目标,修净土最为合适的小目标就是出轮回往生极乐!这个的目标对成佛而言有什么价值意义?各位可以自己思维。如果我们努力的所有都是在世间层面,最多就是天道享福,和出轮回是不挂钩的。换句话说,世间和出世间就是一道分水岭,在以世间法的层面,所有努力仅会换得世间受用,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把目标设立为出轮回,就会把佛法学成世间法,也就是世间层面的高品质点的心灵鸡汤。这样学佛和个人的生死就没关系了,我们能指望心灵鸡汤把我们送到佛位吗?我们能指望世间法的层面成就菩提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学佛要出轮回就非常重要,这起码是把佛法和自己的生死挂上了,不会那么容易脱节。
小目标也毕竟是一生结束才能见分晓的,现在说来说去都为时尚早,就像有的同修学佛,外人一看他学的很好,学的很努力,见解也很好;可是呢,可是呢?他自己出得去与否啊?之前群里的那个同修三十三岁白血病恶化去世了,确实佛菩萨慈悲给了他几年安稳学佛的机会,可是呢?认识一大堆的名人和生死没关系的,最后自己生死靠谱吗?一大堆人为做助念,也依然是走不上。外人说的那个学的很好,很努力,见解很正,真有用啊?你自己的生死都解决不了,这佛法被我们学成啥了?还怪世人对学佛人偏见?还怪他人对佛教抨击?还怪说佛教是迷信的执牛耳者?外人对佛法不理解,他没接触当然可以不理解,他轻易评判评判,这是个人素质的问题,表面上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我们自己都学不明白,让他人怎么接受你学佛的事实?为什么学不明白啊?我希望各位把学佛的目标放远大一点,不要盯着眼前的芝麻绿豆大的利益,然后“绿豆大还是芝麻大?”就在那衡量计较,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学佛要有一个过程,给自己一个认识、接触、认同、奉行的过程。我们要认识佛教、认识佛法、认识佛,这三者有区别的。佛教是佛陀法义的传播模式,佛法是学习的主体,佛是教学的主法对象。这个过程说长就可以非常漫长,因为法门众多,这众多法门也仅是佛法的一部分,还不是全部。
过去有同修问我什么是佛?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说:在一百个人看来,会有一百个认为这就是佛的理解,或许答案很标准,可是你是否如此认可,如此理解,如此接纳呢?就像我们说“十念必接”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可是有多少人不理解、不接纳、不认可?你接纳“十念必接”,不接纳《普门超度》,逗我呢?《普门超度》就是依靠“十念必接”而成就的,换个样子都不接受?就像你出门了,回来换了一套衣服,就不应该进门了呗?人都没有那么傻的,学佛学得那么呆,还怪人骂你迷信?
所以小的阶段目标就一定要去认识佛教、认识佛法、认识佛。佛是什么?佛法是什么?佛教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学这个佛?只会磕头烧香,有事临头跑去抱佛脚,这不给学佛人丢脸吗?
然后要有一个学习计划:我要先解决什么,后去补充什么,然后怎么样。知道自己在路上,就不会轻易下车、提前出站了。我和大家说过很多次:要自己建立学佛的框架体系!我的只是我的,可以抛砖引玉,但是你的必须是你自己的框架,才会把你接触到的任何佛教内容都囊括在这个框架里,而不会有你不能理解的部分。
学习计划做好了,佛教的特殊是“唯证方知”,你所谓学对了、学好了、学明白了,在事情上一考就知道对错了。所以学佛后用不到当下,指导不了自己的生活,你那佛法就是殿堂级的,应该被束之高阁的东西,就不接地气。
所以要把学到的佛法用在自己的身上,才能知道水是冷是暖,别人指手画脚,说的吐沫星子横飞,那都和你一点关系没有。我们投入进去才知道佛法的温度几何,才知道一个方法我要如何调整才能更契合自己的状态,从而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应该陆续的清晰了然。
如果各位暂时没有学习计划,幻海迷局有推荐的修学步骤和过程。第一阶段消业,有定课。第二阶段培福,有定课。第三阶段求生极乐,也有定课。走到最后一阶段必须达到十念必和阿弥陀佛建立连接,也就是说你必须达到任何时候一句佛号起,佛就有应,这就是三部走都走通的基础状态,以此状态求生极乐,自然不在话下。在幻海迷局三部走仅是一个基础,还有更庞大的学习计划,希望以后能和大家提到。
当我们周围有同修慢慢的退失学佛的心念,可能会是学佛的目标不够高导致的,致使学佛动力得不到提升和补充导致的。孔子说人生3戒: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如果你什么愿望都满足了,你就老态龙钟了,走下去的动力也没了,这生命从理论上就可以画上句号了。
所以我们把学佛的注意力从眼前的那些小事里尽量抽离开,不要以眼前的那丁丁点点的事去评判佛法的对错高下,这些还不足以体现佛法,或者说,我们还没有那么强大的智慧从小事情里观察到佛法的深邃浩瀚。
怎么才能提升学佛的动力呢?要给自己提升的空间。就像有同修说自己读《地藏经》读不下去,我说带问题去读,他不会,那么我就问个问题,你带着问题去读,结果几天下来读了很多遍,确实没有出现读不下去的情况了,这就是找到动力。而三部走三位配合的动力是什么?是在于激发我们的帮助亲人的心、释解冤仇的心。如果我们不认可有众生,释解冤仇就没着力点;如果我们不理解轮回的苦,救度亲人眷属的心就可有可无!所以当这些我们陆续认识了、认可了,并去努力做了,这中间的感受过程各位就会自己品得到了,很多立竿见影的解决效果,各位有可以体会到了。
在幻海迷局这绝对不是什么标准,不把自己往生的事情弄明白,就相当于没在这里过,就算有些老同修学的多好、状态多好,抱歉,你靠自己的能力往生不了,你就不是幻海迷局的铁粉。所以你在这里就必须知道自己往生的事情很重要,一定要在这里弄清楚、做明白、最后临终你能往生,那就对了。所以小的事情各位看得到,大的目标我们可能看不到,但是在幻海迷局的框架下都有触及,只是看各位能走到多高,去认识幻海迷局多深,希望各位真的能走到那一刻。
阿弥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