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们讲“双受诰封”(三娘教子),讲到小东人在学房里,听同学说三娘并不是他的生身之母,他在放学?
家去,晚间照例背书时,就故意的不好好背诵,三娘督促他,他就冷言冷语讥刺三娘说:“你并不是我的生身之母,若是我的亲娘在,我那能受你的?枉气呢!”三娘听了这话,一怒之下,就把织布的机头割断。老家奴薛宝,听他母子吵闹,出来问明了原委,就向小东人说:“三娘为?教养你读书,日夜在织布,望你长大成人,光耀祖宗,你万不可恶言相加,赶快头顶家法,请娘亲责罚。”于是小东人,便如老奴所言,跪在三娘面前,认罪说:“孩儿年幼无知,忤逆娘亲,请娘亲教训孩儿,打儿几下!”三娘说:“儿快起来!是我不会做娘,不该和你一般见识,来动肝火气。”遂则母子言归于好!听完了善书,回家的途中,一面走路,一面想,怪不得我生毒疮。我一看人家有不合自己的意,不赞同自己的道理,就生气,这正是我不明理,所以我是愚人呀!于是就大声审问自己说:“我专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对?看人不对我就生气,那怎算对?”一路上嚷这句话,走十里路,一直嘈嚷到家里。夜里还自己问自己,问来问去,问的自己也笑起来,自己把过失悔?了,就顿悟从前皆非。在回家的路上,不停的责备自己:我以前一天到晚责怪别人,讲的是那一门子道理呢?真正讲道理的人,是看自己的错啊!病原来是这样得来的!病的根本源自自己的内心,因此,如果懂得善巧利用内心,可以解决世间所有的事情;然后当自己解决后,还可以进一步帮助别人。
人人都是争理,哪知道越争越薄,若能把不是承认,人准会佩服你。我才说:“承认自己不对,就免下地狱门。”
说的是理呢?还是道呢?道不可说,说的是理,没有理那能随便瞎说呢,理有四种,有天理、道理、义理和情理,只是说争理,那能不病呢?若想病好,非认不是不可,若把争理的心,改为争不是,病就好了啦
为什么?大家要行菩萨道啊,但是菩萨有那么个他自己的道吗?没有啊,菩萨无心,菩萨无我,菩萨自然没有那个所谓的他自己的道,那菩萨怎么行呢?菩萨悟道呀,不是他自己的道,他悟谁的道?他悟大家的道啊,菩萨悟了大家的道,拿自己心愿为大家服务。所以大家都喜欢他,.所以大家就都听菩萨的话
教人好像打铁,火侯若看不准,不能教好,被教的人不服你,你就不要教他。若想教别人,先要能容人, 一味在别人身上找是非,所以才误了自己成圣成佛。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果一个真的修行有成就的人还有一个“见”在,那说明他的功夫还没到家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真实的教诲。何以不见世间过?实在说,世间没有过,过是从自己的分别、执着里来的。但是明明那个人有过,怎么说是从我的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这个道理很深,初学佛法之人很不容易理解,也很不容易接受。真正深入经藏之人,修行有功夫、有心得之人,听了就能理解。
这个原理就是《华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谁的识?自己的心,自己的识,所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境就是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境从哪里来的?心变现出来的,离了心就没有外境,外境与自己的心识是一不是二。若能参透这个道理,就能理解何以世间没有过。
因此,善境界是自己的善念变现出来的;恶境界是自己的恶念变现出来的,与外境真的不相干。实在讲,若没有入这个境界,这个道理真的不好懂,所以佛再用比喻来说明。《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里会梦到好人、恶人,也会梦到顺境、逆境,梦醒之后,再去想一想梦里的境界,真有善人、恶人吗?真有顺境、逆境吗?没有,这都是自己意识心变现的,佛教导我们从这个浅近的比喻去思惟。
眼前这些现象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学过唯识的同修应当有这个常识。可是实际上的境界,我们没有能证得,也就是说我们入不了唯识的境界。何以入不了?没有转识成智,所以我们还是凡夫的境界,不是佛菩萨的境界。而佛菩萨的境界是在梦里就觉悟了“我在作梦”,眼前的境界全是梦中境界。所以,觉悟没有离开梦境,还继续作梦,但是已经清楚“我在作梦”,就是在作梦时唤醒梦中人。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示现在十法界,如《普门品》里所说的,“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所以,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启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这两句话将佛菩萨应化的真相说出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都不是真的,这是说明境界的真相。
简单来说,为什么不见世间过呢?因为一个真的修行人,他没有见地,内心清净,对他来说,世间的一切事都可以容纳的下,为什么?
一切唯心,即心即佛,是一不是二,你就是他嘛,若见你过就是见己过
再低一个境界,你一看一看天空,天空之所以能容下万事万物,是因为他广大无边,你看看镜子,为什么镜子什么都能照的进来,是因为镜子没有丝毫的牵挂,也就是说,你来了,他把你照了进去,你走了,他丝毫不留恋也不去分别,所以什么都能照进来
外境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如果镜子分辩美丑,喜欢你的形像,把你的形像留住了,那其它的形像它再也照不进来了!修道人的心就是这样,见了,但不留恋也不分别,所以内心保持着清净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