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药师经全文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一位台湾佛教徒眼中的泰国法身寺危难

导读:一位台湾佛教徒眼中的泰国法身寺危难一名受伤的僧人接受治疗法身寺沙弥接受供养僧...
一位台湾佛教徒眼中的泰国法身寺危难

一名受伤的僧人接受治疗

法身寺沙弥接受供养

僧侣与信众在法身寺外诵经

编者按:2月19日,泰国军政府发布公告,规定2月19日当日15:00以前,法身寺内所有僧众及信众必须离开寺院。该公告引起包括法身寺在内的周边甚至各地信众的恐慌,进而大批信众赶赴法身寺。法身寺危机再次升级。现在法身寺怎么样了?真实情况如何?为此,凤编特别编发一位台湾佛教徒撰写的现场观感,全文如下:

爱在烽火蔓延时 ,原是一部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名称,但现在却成为徘徊在我心底最深的吶喊。

来到泰国法身寺参加一年一度的万佛节平安灯盛会,内心还沉浸在那一片齐心发愿世界和平的灿烂灯火中。没想到才经过短短几天,留下来度假的我居然亲身体验目睹了泰国现今的佛教危难,甚至身陷其境

一个被用来处理国家安全危机的最高法令,即所谓的第44号令,此时此刻正被泰国军政府动用来搜捕一位德高望重却身患重病的高僧,只因为他被怀疑所收受的大众捐款中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一位被控违法动用合作社公款的信徒。有关法律的问题,例如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收受所谓的赃款构不构成违法,或者当被控者身患重病无法出席应讯适不适合申请逮捕令,甚至是最高的第44号令。这一切不是我这一个非法律专才的外国人所愿意介入评断的,但我真实的感受却是这几天所看到这第44号令的强大威力。在这条临时宪法的第44号法令,明文保护所有执法人员的一切行动都被视为合法,而此次执法人员居然动用了来自全国各地上万的警察及数十万的军人,封锁的寺院内部及附近好大的一片区域。

法身寺创寺已四十余年,向来以促进世界和平为最高宗旨,致力于各项复兴道德的运动。由于造福许多乡里,改变许多家庭,信徒人数以倍数成长,目前寺院里已有两千多位出家众。更由于去年所举办的24小时接连不断齐诵转法轮经,共同为世界和平祈福的诵经活动,在泰国僧团及社会引发许多回响,除了有许多学校及寺院也加入举办诵法轮经的活动之外,许多信众更是一有空闲便到寺院挂单诵经。因此,法身寺平日一直有许多信众与出家众在寺院里从事各种修行活动。这一条从天而降的第44号法令,当然造成了大众不少的惊慌。经过工作人员的协助说明,军警也在寺院里分区仔细搜索,三天后居然徒劳无功,搜捕不到这位高僧。是他已经修行到可以隐身了吗?还是福德庇佑,让无缘者总是无法见到他,这不是我最能回答的问题,但我能够确信的是,我在这里看到了所谓的佛法慈悲。

在寺院的一角,有信徒商议着:来了这么多的军警,我们应该好好接待他们,好好劝说他们来出家。这么好的体格、这么样的相貌出众,不出家太可惜了。而这些军警也不是完全不为所动,一进入寺院庄严的殿堂便自动地跪拜礼佛,执班同时也拿起转法轮经的课诵本随着大众一起诵念。

在寺院另一个角落,有信徒的亲人往生了,但大家只能以诵经回向的方式祝福他往生的亲友,因为寺院被隔离了,如果出去就回不来了。信徒说:家,把门锁起来就好了,不会回不去;但如果寺院进不来了,我以后还怎么修功德,往生后还拿什么当作依靠呢?

这几天来,大家只能吃着非常简单寺院所发放的食物,但我没听到有谁在抱怨。不能正常出入,自然对信徒们洗澡、洗衣、晾衣、睡觉等活动都造成许多不便,但听到大家都说:心清净,比衣服干净还重要。排队排再长,衣服再不干,都不能阻断他们要留在寺院的决心。而在外面进不来的信徒呢,就一直集资买食物、日常用品,找尽这种管道往寺院里送。此时寺院四周的外墙已不是用来隔绝内外的冰冷围墙,而是用来投递物资的功德之墙。

三天的时间过去了,今天到了第四日。中午用餐时便听到讯息,执法单位要寺院里所有的僧众信众全部离开寺院,以便他们再一次进行搜索。此时大众已按耐不住,用群众之力将军警挤出寺门之外。现在,就是现在,双方还在寺院门口对峙中。听说可能还会采取断电断水等激烈手段,迫使所有人必须离开寺院。而耳边慈悲的声音又响起了,他们说: 不要责怪他们,我们可以藉此修捍卫佛教的功德,但就可怜他们还不知道地狱的可怕。还有的人说:一切都是贪瞋痴惹的祸,他们都是无辜的不知者,他们任何一位都是我们团体要随大师父的带领,一起到涅槃的众生。

无论外界四周,国内外各媒体如何渲染报导;也无论未来,执法单位还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让这一群奉献自己给佛教的出家众,及心中一片善念的信徒们怎样的煎熬考验。我看到的是,他们大众心中只有功德,只有对世人及佛教那一片无私且深刻的爱。

怎样的爱,才是无私的大爱? 怎样的爱,才不是空口说白话的真爱? 欢迎您此时此刻来一趟泰国法身寺。

(以上所写都是真的,但在这个什么都可能的国度,为了保护自我,请允许我知名不具。16.30 pm 19 Feb 2017)